指揮中心擬於1個月後提出台灣的解封策略,並以國外疫情狀況、縮短檢疫實施狀況、高齡者疫苗覆蓋率、及自主健康管理快篩回報率等4大指標當作評估解封的條件。但學者擔憂的是,這麼快的邊境解封,台灣會不會步上香港的後塵,每天確診超過5萬病例,死亡新增將近300人。
台灣其實不能跟香港比,這可不是蔡政府的忽悠口號,是有確實循證依據的。就看農曆春節假期的邊境與社區開放程度,台灣與香港都差不多,但香港出現大爆發,台灣安然度過。關鍵在於台灣的地方衛生單位非常優秀,「兵來將擋,水來土掩」,擋得下所有中央單位有意或無意由邊境放進來的病毒。加上春節期間中央單位刻意的放手讓地方去幹,去除掉地方防疫時最大的「中央障礙」,才能成就春節這一波台灣的平靜疫情。
香港的疫情與台灣一樣都起於農曆春節前,輿論上也一直徘徊在清零與不清零之間。在這樣的搖擺論證下,地方政府可千萬不能動搖其「動態清零」的態度,因為這是不論哪一派都必須執行的政策。執行的好就像台灣,執行的不好就像香港,一旦猶豫或誤解政策就一發不可收拾,後來想回頭再走「動態清零」就不可能了。
台灣的地方衛生局在疫情之初就是在中央的「威脅利誘」中長大的。藍的衛生局受的是恐嚇威脅,綠的衛生局是政策利誘,結果是不分藍綠都不敢踰越,沒得到命令不敢鬆懈,這才是成就台灣這波防疫成績的最強依靠。在春節中央放手不干預的情況下,地方發揮得更淋漓盡致,尤其是被綁死慣了藍營地方衛生局。
台灣防疫成果另外的成功條件是篩查量極低,看看香港現在每日篩出5萬以上的病例,台灣1天的最高篩查量根本達不到5萬,當然篩不出每天5萬的病例。
這麼低的篩查量,在2年前就已經被罵個半死,到了諾富特事件才增加了熱點普篩,到了今年春節前才增加機場落地篩查。全民普篩或全社區普篩幾乎是想都別想,所以根本就不知道社區有沒有疫情,標準的以政策掩蓋疫情。
所以台灣不是真的沒有疫情,是沒有去篩疫情。從春節後回大陸的台商就被篩出一堆陽性病例,就可見台灣的疫情平穩,並不完全是真的。這種壞毛病,在Omicron的時代更好用,不篩也不會有人知道,只有出國到仍要篩查的國家才會被查出來。
指揮中心想在1個月後評估全面解封,台灣因為有強大的地方衛生局及驗不出病例的篩查政策,現在就可著手開始解封,而不是開始評估解封。台灣絕對不會淪落到香港感染大爆發的地步,因為根本篩不出大爆發的病例。
指揮中心不必假惺惺地放棄地方衛生局的攻擊指標不用,卻閉門造車自創4項防守指標。用防守指標來評估作戰成敗,想都覺得危險,應該只想用於對內的認知作戰。病毒遲早將會入侵社區,地方衛生局的「動態清零」攻擊作戰能力,才應該早日成為指揮中心評估的最優先指標。(作者為中華民國防疫學會理事長)